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27    次浏览
近日,中俄双方签署的一份为期30年、价值约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专门就此发表社论,称俄罗斯从这份协议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利益,反而成为了“初级合伙人及原料供应者”,并且认为此举令拥有辉煌历史的俄罗斯民族“蒙羞”。作为世界知名的媒体,《金融时报》仅仅把普京访华的成果局限在中俄天然气协议上而忽略了其他众多协议,是缺乏专业精神的。虽然包括天然气协议在内的能源协议是中俄此次签署的一系列协议中最重要、也是价值最高的部分,但实际上中俄双方的协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工、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中俄开始就联合研制远程宽体客机展开合作的协议,虽然仅仅是进行可行性研究,但中俄在大飞机项目上展开合作,有可能完全改变目前波音与空客两家对大飞机市场的垄断,其潜在战略价值一点也不比中俄天然气协议小。其实,单就中俄能源合作来说,俄罗斯也不是什么输家。从双方谈判10年之久就可以看出,俄罗斯不可能处在从属地位。虽然未来能源贸易依然会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很大比重,但与很多其他“初级原料供应者”截然不同的是,俄罗斯掌握着天然气贸易的主动权。这次签署中俄天然气协议是俄罗斯巩固扩大自己天然气第一大供应国地位的重要步骤。俄罗斯长期以来在对欧供应天然气的价格方面占据主动,今后又有了长期巩固的中国市场,其在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地位更加不可撼动。另外,有消息称中俄未来不排除用这两种货币为天然气计价,从而摆脱美元。实际上,那些“初级原料供应者”们之所以被《金融时报》看不起,除了自身严重依赖能源出口,没有其他工业之外,在欧美金融巨头的操控下,无法完全主导能源价格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中俄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交易能够摆脱美元,其示范作用和扩散作用将是相当大的,有可能成为颠覆美元霸权的重要一步。这样的战略意义无疑是俄罗斯非常看重的。《金融时报》的观点只是西方世界看待此次中俄合作取得新进展的一个缩影。西方媒体似乎看不得中俄本着平等互利原则进行的全方位合作,因此希望中俄各自与西方展开合作,而不是互相走近。这样做显然仅仅符合西方的利益。